崇州:“非遗”传承活色生香
■撰稿/(崇州市文体广新局)程娅林
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热点话题,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文化大事。从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到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落户成都举办,再到以成都大庙会为代表的文化活动走出成都在海内外渐有影响,成都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做得实,而且做得“活”,不仅文化遗产保护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还可以深入参与其中,让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焕发活力青春。其中,近几年,崇州市更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在生产性保护以及与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点,做出了成绩。
立足保护 促进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扎实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崇州市拥有了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6项、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成都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崇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成都市级非遗传习所5处。道明竹编、怀远藤编、怀远三绝、街子汤长发麻饼、崇阳大曲等技艺在通过走产业化路子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怀远藤编吸收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约2.5亿元,道明竹编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成交额2000余万元。
为了落实非遗保护工作,崇州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针。首先,便是结合崇州“非遗”现状,制定了崇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细化了非遗保护工作年度计划,对人员培训、适时普查、重点筛查三大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崇州市每年会定期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组织非遗传承人外出参观、考察和学习,鼓励和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传承推广活动。在“非遗” 保护过程中,我市以崇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为主体,各乡镇为基础,相关市部门、企业为补充,随时关注非遗项目发展动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适时组织普查人员进行实地查看。而对于日常普查出的有价值的、符合非遗申报条件的项目,崇州市更要求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深入考察、挖掘,并整理出一套科学、系统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逐级申报,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计划。其次,崇州市更抓住灾后重建契机,投资360万元建起了目前成都唯一一座区(市)县级非遗博物馆。采用多媒体、雕塑、图片等各种现代传媒手段,直观、详细展示全市各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发展变革、地域个性、风格特征、技艺工序等情况,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展馆开展技艺展示、教学活动。此外,我市先后为“道明日用竹编”、“怀远藤编”两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撰写了科学、详细的传承教材,全过程拍摄了其工艺流程,刻制了教学光盘,将现代教学技术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目前,正在着手其他非遗项目教材编写工作。最后,自2009年以来,崇州市已连续两届成功举办“非遗节”主题分会场活动,并分获“太阳神鸟银奖”和“太阳神鸟金奖”,通过活动的举办让世界的非遗走进崇州,向世界展示崇州的非遗,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个结合 开拓创新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展好非遗保护工作,崇州市更全力坚持做好非遗保护“四个结合”。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传承,很多非遗项目或因曲高和寡,或因现实实用性不强等原因,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后继无人、举步维艰的境地。然而,崇州的非遗项目可以说是个个充满生机活力,这都得益于崇州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走市场化道路,将保护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机结合,赋予传统技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据悉,道明竹编的传承人在崇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依托“重庆路”沿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将传习、展示基地设在当地一个有名的农家乐。在崇州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如今炙手可热的街子古镇设置了集销售、展呈于一体的道明竹编展厅,与此同时,街子汤长发麻饼、怀远三绝等非遗产品都成为了我市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馈赠佳品,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此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怀远藤编作为崇州市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最为成功的案例,3000多人的从业人员、2.5亿元的年产值、已形成市场氛围的怀远“藤编一条街”产业基地,逐年增长的产业增加值充分说明了怀远藤编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前景。而金鸡风筝的产业发展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悉,现已有1500余人从业、400多户专业户,600万只的年产量,覆盖全国各地及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的产品市场范围,奠定了金鸡风筝良好的产业基础。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在崇阳酒业、志辉藤器、茂祥藤器等非遗传承企业中,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