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复壮技术要点

慈竹林丰产结构指标


    1、立竹密度600–645丛/公顷,32–36株/丛,根据不同生长级略有不同;
    2、丛间距3.4—3.76m;
    3、叶面指数7.9—8.8;
    4、一、二、三年生竹比例为1:1:1,且竹株分布均匀,无四年生及四年以上老竹。
方法:

(一)、 扒晒
    1、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宜。
    2、方法:扒开竹蔸四周土壤,使竹头和笋头暴露,让阳光照射10天左右,并施发笋肥培土。

(二)、 培土施肥
    分3-4次,即11—1月施越冬,主要以厩肥、渣肥、绿肥为主,施肥量为15—25kg/丛。
    3—4月施发笋肥,主要以尿素、复合肥为主,施肥量为1—5kg/丛。
    6—8月施生长肥,主要以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为主,施肥量为0.5—5kg/丛。
    特殊更新施复壮肥。主要对竹篼、母竹及竹丛更新复壮。施肥量为:有机肥与化肥合用,可按1—20kg/丛施用。

(三)、 灌溉
    灌溉主要在3—5月孕笋期进行。
    旱季每周或隔周灌水一次,尤其在生长季应保持竹林土壤湿润,忌干旱。同时,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涝。

(四)、 竹林结构调整  (竹林更新技术)
    1、竹篼更新
    (1)时间:一般在冬季农闲时进行。
    (2)方法:将根系老化、竹根少且被老根缠绕的竹篼挖除并培土施肥。分三个年度挖除老丛蔸,即每年仅进行1/3地下结构调整。
    2、母竹更新
      (1)时间:一般在冬季休眠时进行,也可根据农闲而定
      (2)方法:坚持丛内立竹分布均匀的原则,要求:“砍四留三不留五“。砍除3龄以上的老竹,清除杂草灌丛。
    3、护笋养竹
   慈竹为夏季出笋,笋期较长,易受虫害,应加强笋期病虫害防治。由于低产竹林的立竹稀疏,林分郁闭度较小,应停止采伐2-3年,待林分开始复壮后,再行合理采伐。